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瓠山代写”创业十周年回眸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二十多年前我单位同事“王大人”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我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从而能一展抱负,取得成功。到目前看来,他的预言只说准了一半。但对于我经过努力,终于在体制外“杀出一条血路”,成功创建“瓠山代写”这件事来说,却是非常恰当的。 忙碌之余,总想着要写写自己的事情。当立下这个题目之后,竟然不知从何说起。想来想去,写文章就得紧扣主题,那就先从“瓠山代写”名称的来历说起吧。 一、在网络上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2000年的时候,网络开始兴起,然而电脑和网费都贵得要命。东拼西凑,还是不够。正好遇上单位需要搬迁,个人住房在置换时也因面积增加了三十多平而需要增加费用,但幸运的是可以用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于是乘机多贷了一些,在付清房款后,咬牙狠心,花了一万元购置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台电脑。这得感谢老婆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每次陪她逛商场,当经过电脑专卖店时,我总要进去溜达溜达,望着各种款式的电脑,流连忘返,这些情景都被她看在眼里。贷款下来后,她主动提议给我购置一台电脑:“要买就买一台好的!”其实,在款子到手之后,我想着应该先给她置办一点首饰。九三年以来,她空着手跟我到嘉峪关之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因为我的工资太低了,她的工作也不好找。当时,我们因为过得拮据,总是遭到周围人们和亲戚朋友的嘲笑和冷落。老婆有个特长,就是善于与人结缘,而这正是我的先天不足。她到市场上采购时,因为砍价砍得狠,反而跟那些摊点商贩的关系很熟。当手头没钱时,她总能从商贩手中赊来好多生活资料,等我开工资后,再一一还给他们。这种寅吃卯粮的日子过了大概有三四年。后来,工资涨了之后,才过得从容些了。这还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就像和煦的春风终于吹到了我们这些小草民身上了。 当时,工作之余,我在网上除了自学一些个人感兴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之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文学论坛上。此前,由于个人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正要准备放弃。当时的想法是,将所有的诗稿付之一炬,从此与文学一刀两断。虽然我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写诗,古典文学的底子也不算不厚,但当时的诗坛上流行的是我并不擅长写的现代自由诗,如朦胧派、意象派等。古体诗不受重视,谁要是写古体诗,就会被笑话为不合时宜的“古董”。现实中如此,但在网络论坛上,古体诗词却有明显的勃兴气象。发现这个现象后,我打消了“焚稿”的念头,从废纸堆中找出所有稿子,先逐字输录到电脑上,然后经过修饰和润色,再发表到论坛上。当时的网费太贵,在录入文字时,把“网猫”关掉,上论坛发表和交流时再打开。令我欣慰的是,坛友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新找回了创作诗词的自信和激情。 《雨竹论坛》是我步入的第一个网络文学阵地,最热闹的时候,在线会员达数千至上万人。在河北网友“莲子”的帮助下,我的自由诗写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个月后,我被她推荐为现代诗板块的版主。从此以后,“泡坛”成为我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每天晚上直到深夜,我得阅读并评价许多帖子,还要跟一些“踢坛”的捣乱者进行斗争,说是斗争,其实是比口水仗高级一些的“诤论”,内容主要是诗词创作中的常识问题。随后,在论坛上遇到了给我传授近体诗词格律知识的“墨菡姐姐”。“墨菡姐姐”是天津某企业的一位会计,主要的业余爱好就是填写诗词。当时,我的古体诗词因为不合格律而遭到嘲笑和奚落。在“墨菡姐姐”的指点下,我用了一周时间掌握了格律知识,又专门买来了一整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宋词元曲词赋等各种鉴赏辞典,然后连夜啃读。 二、从“寒山居士”到“瓠山才子”的蜕变 2003年,由于单位要求每位职工必须提升学历水平,至少要拿到大专文凭。所以,我又报了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繁忙的工作之余,痴迷论坛、艰苦自学,占据了所有的业余时间,也挤占了大量的睡眠时间。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事后坚信“有耕耘就有收获”这个简单的道理。用了一年半的时候,终于通过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同时买来了本科教材,考过了四门之后,有些不耐烦,干脆放弃了,只要单位不再嫌弃我文凭低就行了。此后,将业余时间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啃书本和泡论坛上。最开始我在论坛上注册的网名是“寒山居士”,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百度上一搜,发现竟然有十几个同样的网名。于是决定放弃“寒山居士”,重新给自己起网名。经过反复搜索和验证,终于给自己起了“瓠山才子”的网名。瓠山,就是我老家(会宁县太平店镇代家湾村张家岔社)正对门的一座“瓠子山”,因形似瓠瓜而得名,山上没有人居住,只有一大片的杏树林和杂乱的药草之类;瓠山上既然没有人,那么我这么个会写诗词的人站在其上,自称“才子”并不为过,况且我又没有自称是“青江才子”、“会宁才子”或“中国才子”,那么,有许多网友责难我自称才子是自高自大,实在没有一点道理。 在此期间,时不时有朋友找我帮助他们润色一下单位的年终总结、领导讲话、先进材料等,报酬就是吃饭喝酒。由于人太老实,经不住哄劝,每次喝回来,总是醉得一塌糊涂。老婆总是骂道:“狗肚子装不了酥油,你就别逞能!”她还建议我:“下次谁要叫你修改稿子,别让他请吃饭,直接按字数付费,免得老伤你的胃。”我总觉得如果这样,是不是铜臭味太浓了?会伤了朋友的感情。但经她这么一提醒,关于“代写”的念头已经有些萌发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我对这个念头有了新的认识。一位论坛上的“看客”(不会写但喜欢诗词的会员,上论坛主要是欣赏,有兴趣的时候顶顶帖子、凑凑热闹)通过QQ聊天,要求我给她写二十首藏头七绝,所藏的字是她一位生意伙伴的四字网名,目的是用来祝贺生日。她问我:“需要多少稿费?”这一下问得我有些蒙了。转身问老婆:“收多少合适?”她随口说:“你就说一首一百元,共两千元。”那边不待思索,很快回复:“成交。把账号给我,明天上午你先交稿,我随后打款。”老婆说:“别是个骗子吧?”我说:“没关系,二十首诗就算写着玩玩,试试看。”不料,第二天上午,我把二十首藏头诗传给她后不到两小时,两千元就到账了。老婆在兴高采烈之余,责怪我:“我说你就是不听,以后不管是谁找你写东西、改稿子,都得收费。你看那些书法家,一个字收那么多钱。哪有给人白写的?再说,你这也算是脑力劳动,就应该有报酬。”而我总觉得对于朋友不能这么干,伤害感情不说,被人认为充满“铜臭味”,是很难堪的。但同时想到,如果是陌生人找来,必须得收费,这是天经地义的。 那么,为什么有好多人总是喜欢找我修改稿子呢?其实当时我的撰稿水平一般化,就会写古体诗词和自由诗歌,散文很少写,也不爱写。每天在单位写的那些新闻稿件,都是程式化的大白话,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主要原因是,我在“泡论坛”过程中,尤其在与人“诤论”时,格外练就了高强的挑错和消灭错别字的本领,他们其实是把我当成文稿的“校对员”了。正是在大量的“校对”工作中,我熟悉了各种文稿的格式和撰写的技巧等,再加上当时是记者,经常接触各类讲话、总结、先进事迹等,所以后来朋友们不约而同地称我为“材料高手”,其实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还是作诗填词。 三、“瓠山代写”是失意之余的无奈选择 2006年的一天,一家民营企业的文秘人员,通过电话找到我,要求写一篇向省上汇报的先进材料,还说他们的领导要见我,当面安排有关要求,并约我周末见面。由于这次是陌生人找上门来,所以就没有客气,稿子总共是3000字,要了400元,收费的标准是:每千字100元,上门服务费100元。此后,每年除了给朋友帮忙,总有那么几个陌生人找帮忙。“瓠山代写”在零零星星的业务交易中慢慢成长着。直到2009年,经过一番“清高”与“铜臭”的角逐后,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追求“铜臭”,于是决定正式打出“瓠山代写”的招牌,当时没有微信,只是在QQ上进行广告宣传,在小圈子范围内小打小闹地经营着。 当时的情况是,水平已经有了,各种活都敢接了,但名气不高,所以一年的业务并不多,全年下来,大约能收入两万多元,总算是对自己低工资和低职称的“窘状”稍有安慰和改善。 直到2011年的一天,在单位上跟部门一位小领导因为琐事吵翻闹僵了以后,才觉得如果在体制内混不下去,“瓠山代写”作为唯一的谋生退路(也是一个自慰的退路或者自豪的理由),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加上当时体制内已经没有合适的“位置”了,我这个一直被领导称为“顶梁柱”的所谓“人才”,有朝一日一旦推不动磨了,肯定会落得个“卸磨杀驴”的下场。在我之前,在同一个部门,已经有两位“前辈”(或者“师哥”)因为前途渺茫,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离开了。远走高飞之后,他们最终都得到了满意的“位置”。 而我没有任何关系,一点路子都没有。唯一的一次机会,还被领导给杜绝了。在泡论坛的时候,我认识了网名为“燕鸣湖”(艺名“寒荒”)的一位本市书法名家,也给他独具风格的“瘦金体”书法题过几首歪诗,算是一种“书评”。从此以后就熟悉起来了。寒荒先生后来调到政府机关,专门主编一本杂志。因为缺少人手,他向我的领导提出要求,借调我过去帮帮忙,不料我的领导一口回绝,说:“这个人是我们目前的‘顶梁柱’,绝对不行!”赶寒荒先生当面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已经过去很久了。知道这个事情后,我心灰意冷,感觉这一生再无出头之日了。 2011年4月,被我“伺候”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升上去的部门领导终于转正了,得了个副科级的职位。得到职位后的他,觉得总算功成名就了,人也显得有些飘飘然,就开始对我进行打压,找各种理由刁难我,经常到领导跟前打小报告。有一次,我终于忍无可忍,同他恶恶地吵了几句。他向来是一个没有口才和内涵的伧夫,总是拿一句话刺激我:“你要是离开新闻中心,屁都不是,没有人会认得你!”这句话我到现在还牢牢记着,今后还得继续牢记。当时我没有正面回复他,但我立即萌发了一个念头:“我就离开你这个部门,看看我究竟是个什么角色?我就要看看自己到底会不会沦落到没有人认识的地步?” 当时,单位上新来了一位领导。此前,由于在部门觉得没有什么前途,所以曾亲自到这位领导的办公室求助,要求他将我调到五楼的机房,因为我本来就是学技术出身,本来的岗位就是值机人员。这位领导非常客气,说:“你看我现在刚来,不敢动人。我要是动了你的岗位,局领导还有其他领导会对我有想法的。你再耐心等一等,等我有能力帮你的时候,一定把你调上去。”他听说我文笔不错,就给我安排了一个临时工作,是帮他撰写几个机构改革的方案,向上级汇报,我欣然答应,并圆满完成任务。半年以后,正好我与部门领导刚刚吵架,正在气头上,就跑到领导办公室,要求他兑现之前的承诺。当时,这位领导已经与我的部门小领导关系非常好,总有些偏着他,但又不能不兑现之前的诺言,虽然允许我到楼上机房值机去,但表面上显得非常生气。后来,估计是他彻底了解了我原先部门那个小领导的真正德性,似乎对我的处境也有所理解,有一次在东湖锻炼时,还跟我客气地打招呼。其实,作为领导,不能光听一面之辞,所有人的选择和举动,都有他个人的委曲和原由,唯有真正设身处地理解了,才能端平一碗水,才能成为一个有水平、赢得大家都爱戴和拥护的好领导。 四、微信时代使“瓠山代写”获得机遇 2011年10月1日国庆节当晚,带着愤怒、失意、悲哀、绝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我爬上了五楼,重新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岗位——播控机房。20年前的1992年,我因为年轻幼稚,轻易显露文采(按老婆的说法就是“爱得瑟,胡显摆”),被领导看上,直接从技术岗位调到宣传岗位,先后在总编室、专题部、新闻部等岗位辛辛苦苦地干了二十年,而职称还停留在初级水平的技术员层次上,而且最终落得个如此难堪的下场!“这都是不自重造成的后果,现在到了上面,就老老实实呆着。别再听到别人称你一声‘人才’,你就不知首自己姓啥了,又跑下去挨锤子去。”老婆如是总结,如此劝慰。那段时间,我前后反思了近三个月时间,后来终于从阴郁的心境中走了出来,高高兴兴、心安理得地值机了。也安慰自己:“从九一年广校毕业后,你本来就是个学播控技术的中专生,你的岗位本来就在这儿。这就叫回归本来面目,何乐而不为呢?” 提起职称的事,也是满腔感慨,欲说还休。不是自己不积极争取,而是当时评职称太难了,我这人最怕的是求人办事,尤其是怕求领导办事。所以在惧怕和厌烦之余,也是在气愤之余,发誓放弃了。有一次,我和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杨晓辉先生一起参加在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全局座谈会后,得知评职称比登天还难,散会后,我顺便发了一个誓言:“我要是再给自己跑职称,我誓不为人!”杨晓辉虽然没有发誓,但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他的想法是:“因没有职称而少拿的这点钱,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挣回来。”言下之意就是想办法在业余时间给自己创收。我记得后来,单位的个别领导动不动拿他在外面创收的事批评并威胁他(其实当时的领导本人就通过自己的特长为自己创收,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据我所知,他从来没有以单位的名义给自己谋取过一点私利。所以,“瓠山代写”业务自开展以来,从来在广告中不提单位和职务的事,都是在业余时间,甚至是在别人休息睡眠的时间熬夜开展的,也可以说是精力过剩的一种“消遣”。别的职工下班后,吃饭喝酒蹦迪打麻将都是合法的,那么业余时间给社会当当有偿秘书,也是合法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正好为此提供了政策支持。 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我一直记着那位我原先部门小领导的那句话:“你要是离开新闻中心,屁都不是,没有人会认得你!”我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看看究竟我离开他能不能有所发展?会不会沦落到不堪的地步?每当想起这句话,想起他那副傲慢而鄙夷的神情,我就像当年被阉割后的司马迁一样,“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不论“瓠山代写”能否打出招牌,能否取得成功,我总要求自己抓紧时间博览群书,精读细品,刻苦磨砺,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以优质的服务,取得更多国内客户的满意和信任。 微信时代的来临,使“瓠山代写”如虎添翼。到2014年,每月接稿量不断增加,收入也成倍增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好运气终于到来了!第二年的国庆节,我的女儿——可爱的小占占出生了!自打听到她第一声“呱呱”的啼声,看到那副可爱的小模样后,我的心瞬间就软了,与所有人的“过节”都宣告结束了,从此不想跟任何人“记仇”了,二十年的憋屈也都烟消云散了。我唯一的使命就是感念党恩、热爱祖国、干好本职工作、照顾好家人的生活,继续作诗填词,传播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重树形象,重振雄风!我相信,瓠山才子诗词,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无巧不成书。令我惊奇的是,不久,把我从他自己的“小王国”排挤出来的那位部门小领导,因能力贫乏,业绩平庸,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被调离了“小王国”,几经辗转,最后竟然来到了我所在的部门,又一次成了我的“领导”!我不知道,这是老天爷在讽刺我?还是嘲笑他?虽然两人见面、开会时很尴尬,但因为是在工作单位,都是为了神圣的喉舌事业而相聚一处,个人恩怨应该服从大局发展。其实,那时候的我,已经早就忘却他了。说实话,老态龙钟、病态恹恹的他,已经不配作我的“对手”了!最后,听说他办了“离职创业”的手续,离开了单位。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其实也挺可怜的。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主抓重要宣传业务工作时,总需要手下有得力干将来扶持。而他最大的毛病是不尊重手下能干的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地方,离了谁照样转。别以为自己有多能!”这话是没错,离了谁还能“照样转”的,只是那个“地方”(机构),而不是他本人。他本人一旦离了像我这样老实本分、忠心耿耿、只知道埋头苦干的“老将”时,就再也不能“照样转”了! 想起古代有个“自毁长城 ”的典故,用在他身上,真是恰如其分。试想一下:如果他能真正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一直善待我们这些跟了他十几年的“老将”,能落得那么个下场吗? 在此,我还想对这位曾经的部门小领导和老同事说几句话:做事一阵子,而做人一辈子;职位是暂时的,而人情是永恒的;是你把我从体制内逼到了体制外;是你把本来属于广电事业的“椽子”拆下来,抛给了社会的“大厦”!是你逼我开拓了一条“畸形而扭曲”的发展道路!是你把一位优秀的记者逼成了一个社会的“秘书”!还有,十年后的今天,我要正式答复你:我当然“屁都不是”,但我敢肯定:认得我的人比认得你的人要多得多!离了你的“小王国”,我照样出彩!事实证明,部门只是大家干事创业的共同阵地,而绝不是你一个人永远主宰的“小王国”! 当然,我还得感谢你!感谢你当年那么蔑视我,使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五、好领导带给我们新气象和好心情 2015年,是我有生以来最幸运的一年。除了女儿的降生给我带来人生的重新思考和深刻感悟,还有一个重要的喜事,那就是组织部门给我们单位选派了一位新的优秀领导干部。这位领导非常年轻,比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年龄都稍小些,他常年从事的是与青年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思想非常活跃和前沿;同时,他又非常理解老同志的思想和心态,对于每个老同志,都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妥善的安排,让所有员工都心服口服。上任伊始,他组织了几次老少皆宜、团结鼓劲、和谐融洽的活动,重新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奉献精神,整个单位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良好转变。年终,组织部工作组来调研干部情况时,正好叫我谈话,我当时直言不讳地说:“感谢你们给我们单位派来了这么一位好领导!我本来是一个准备要辞职离开这个单位的老职工,因为他的到来,我决定继续留下来。”工作组的人听了,都表示非常诧异。但我说的就是自己想说的实话,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2016年,当我无意中把自己两年前在世界汉诗协会获奖的事公布于单位QQ群后,立即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他特意安排专栏组的人员对我进行采访报道,交通广播《丹品书香》栏目多次请我作客,访谈关于诗词创作的话题。可以说,这次宣传,对提高我个人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后,领导授意有关负责人跟我表示了想重用我的意思,由于我年龄已高,几年前那件事的阴影还在心中作祟,所以就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那个负责的同志对此事非常重视,几次敦促我亲自到领导办公室去谈谈想法,我嘴上答应了,实际并没有去。没有去的原因是,我真的再不想“下山”了。论体力和脑力,我跟下面的那些年轻人还能拼好多年,我有这个自信。但实际上那个由年轻人组成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我出现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领导的恩情,我一直深深铭记。我知道报恩的最好方式,就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他最需要发展和壮大的业务岗位上发挥特长去效力。然而,由于年龄和身份的关系,我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有时候,我竟然私心里荒唐地“埋怨”这位领导:“您为什么不早点来呢?早来五年多好!或者赶在我和那位部门小领导吵架之前来也行啊!” 说实话,自参加工作三十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尊重他人的好领导!他对我们这些“弱势”老同志的关心和爱护,刚开始让我都有些不适应。因为我们基本上被压抑、被忽略得太久了! 我相信,有生之年,我总能报答他的这个大恩情。就算是在其他岗位上,我也可以照样发力,从另外的角度和层面,极尽绵薄,帮助他把单位事业的转型发展搞得更好! 我想,我是真心诚意的,他一定会理解我的。 写到这里,我衷心地祝愿他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祝愿他能在我们单位任职更长一些时间,取得更优秀的业绩! 瓠山才子2019年7月29日于书斋 |